医学科普与卫教信息
新冠疫情持续延烧,美国感染人数突破67万人,小区感染已然从最严重的纽约,已经蔓延到中部各城。纽约州州长终于将下令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。在这样的疫情进行式中,我们看见了大量的新冠患者,挤爆了美国的医院,尸袋和停尸间都不够用。新冠病毒对医疗资源的挤兑,使其他疾病的患者就医权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即使在疫情已经缓和的地方,也不少民众不敢到医院就诊。一方面深怕受到传染,也不想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和风险而只为了些还能忍受的病。虽然疫苗已经在研发,有些专家也不断提醒民众需要多加注意,唯恐新冠变得像流感一样,不慎又再受到疫情的波及。
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,对于医师的诊务有何影响?最近台湾虽然疫情尚在可控之下,餐饮、旅游、观光早已哀鸿遍野。但也有些医疗院所如耳鼻喉科诊所,反应门诊量降到原来的一半。也不少牙医诊所,出现门诊量下降的情况。就算是中医诊所,也有传出门诊量下滑的情况。原因无他,群众避免出门的结果,当然导致门诊量下滑。就在大家都受到影响时,原本有规划在线看诊机制的某些自费门诊,却逆势开始问诊人数增加。由此现象可以窥见,后疫情时代,随着民众生活开始因为疫情开始在线化,,加上5G和电子货币及物联网的推波助澜下,就医方式的改变或许会越来越明显。但问题是医师对于这股可能出现的潮流,做好准备了吗?当看诊形式可能往在线分流,医师需要准备些什么呢?可能要面对下列三个问题
- 是否完成诊务的数字化?患者从预约到看诊到取药,流程是否已经能够数字化?还是需要医师在诊所里发号施令才能完成呢?
- 是否有在线简介与咨询?某些初诊的患者,对医师不一定理解,是否有网上的文章或视频能对医师进行了解呢?
- 是否有在线的卫教与客服?很多疾病事后的调养很重要,是否有这方面的数字内容如文章、视频供患者浏览呢?
即将开展在线业务的医师,恐怕难免得面对这些问题,我们期待透过这次疫情的警钟,能让未来部分的就诊模式发生改变。有利患者、也有利医师。